□《新乡日报》记者 郑广义 李青春 通讯员 马新合
——记冀屯镇宪录村党支部书记赵启利
在
辉县市城西20多公里的平原上,有这样一个村庄,村内道路整齐划一,道路两旁绿树成行,村内街心公园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当夜幕降临时,村主干道上华灯齐放,流光溢彩,村民在灯光下休闲
娱乐,怡然自得。这里的老百姓都说:“住在这里比城里都强。”这就是冀屯镇宪录村。
近年来,宪录村在党支部书记赵启利的带领下,村内的各项事业都走到了新乡市的先进行列,荣获了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巾帼示范村、
河南省“五好党支部”等称号。赵启利也获得了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新乡市优秀党支部书记、新乡市功勋党支部书记称号。
放弃事业选择群众
宪录村全村3800多口人,115名党员,5000多亩耕地,省道辉焦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然而在23年前,宪录村却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落后村,村级领导班子处于瘫痪状态。为改变宪录村的落后状况,提高宪录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冀屯镇党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从机关干部中选派人员到宪录村任党支部书记,时任该镇农技站站长赵启利成了最佳人选。
1994年9月,被党委任命到宪录村任党支部书记时,赵启利心里还真有点儿不痛快,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清楚地知道党支部书记这个职位的职责和分量,但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他还是毅然放弃了效益可观的生意,走马上任。“钱没有啥多少,能干一点儿自己想干的事才是最高兴的。”
抓住党建 方便群众
赵启利把“两学一做”和党建工作贯穿到各项事业发展的始终,始终以抓“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标准化村室建设,认真落实了无职党员的“设岗定责”,坚持培养“双强”党员,让党员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前沿。
该村坚持每月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不少于2次,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该村设立代办服务站,实行代理代办,全体“两委”干部轮流值班受理群众代办事项,挂牌上岗,专车服务。凡是群众生产中需要到镇以上职能部门审批的事项,干部有义务全程代办。
截至目前,宪录村共代办群众事项1045件,其中最多的一个月代办765件。该村实行全体党员每人分包2户制度,对生产困难户,从思想到生活进行关照、关爱、救助,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决心,及时帮助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用地、贷款、技术等问题。目前,全村党员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00余个。
认准方向 好事做实
23年来,赵启利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记在心头,他悟出这样的道理:只有会干,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做实。否则,思路不清,头绪不明,方向不正,盲目地去干,不结合实际去干,很可能“事倍功半”。为此,他带领宪录村的班子成员深入学习新乡市、辉县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精神,结合宪录村现状,到外地实地考察,借鉴外村经验,认真谋划、科学安排,把争取各级政策性建设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
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赵启利多方筹资98万元,建立了花园式学校;
投资150万元硬化了13条大街。先后利用黄开、土地整理等项目,投资560万元,修了2万米渠、220个桥涵,打了115眼机井,架设农排线路15万米,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溉网络,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浇地难问题。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打心眼儿里说了一句动情话:“我们的村干部给群众办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儿。”
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生活方便了,赵启利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重心。他从国家林业局引资25万元建立了200亩的杨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参与群众达40户,每亩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建成平菇大棚150多座,平均利润1万余元;建成双孢菇大棚100多座,平均利润3万余元,总产值达400多万元;发展规模养殖户40多家,生猪存栏达6000多头。与劳动就业部门进行联系,开展劳务
培训,目前宪录村在外打工人员超过600人,仅这一项每年可增加收入400多万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
招商引资,引来了广东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粤荣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群众就业岗位600多个。
优化环境 完善制度
为了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赵启利在优化环境上下足了功夫:投资55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50万元进行村内绿化,修建了街心广场;投资180万元进行村内电网改造;新修村内道路5200平方米,硬化商业街两边水泥路面7300平方米;整修照明线路2800米,安装节能灯具168套,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宪录村修建了村民休闲、娱乐中心。投资20万元,修建了集图书室、党支部活动室、计划生育室等为一体的新农村
文化大院;投资15万元,新建260多平方米的便民超市;投资30万元,高标准修建了村卫生室;对40多公里的宜林路段全部进行了林权改革,共植树10万余株,林改面达100%,林权证发放率达100%。
宪录村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通过制度来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该村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村民实行“门前三包”制,村干部实行包街制,每天清扫垃圾,定期评比。建立了红白事四不准制度:不准用响器、不准用纸扎、不准用烟火、不准待乡客。成立了老年协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妇女协会等自治组织。
该村村民感激地说,有赵启利这样的带头人,宪录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片丹心为富民》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618127.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