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共有285户,1132口人,耕地1100亩,林地370亩,由南界地、北界地和马石岭3个自然村组成,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3月18日,市地税局扶贫工作队成员第一次来到南村镇界地村扶贫调研时,在《扶贫工作日志》上这样写道。
“精准识别后,界地村贫困户21户58人,大都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抗风险能力差。”这是近期《扶贫工作日志》上的记录。市地税局扶贫工作队就这样记录着在界地村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从第一次入界地村开始,市地税局 《扶贫工作日记》已经是厚厚一摞。
“扶贫,首先就是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所了解,和农民谈心、交流、做朋友,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上,才能把扶贫落到实处”,这是市地税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吴建文的真心感悟。“半年来,吴队长对我们村的情况已经非常熟悉,别人吃不惯这里的饭菜,他却吃的很香。只要住在村里,工作队的队员就会到村民家里串门与村民聊天交流。”提起工作队,界地村支部书记赵海生赞不绝口。
150多天下来,市地税局扶贫工作队把界地村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一组老刘住哪,家里几口人,多少亩地, 收入多少,二组老张他儿子又出去打工了等等都了如指掌。村里83岁的冯双老人,年老有病无劳动能力且听力有障碍,无子女抚养,属于国家级贫困户,是村里最贫困的一家。他家是地税局局长王新涛帮扶的对象。“记不清王局长他们来俺家多少回了,就像俺的亲戚一样,他们一来就开始帮俺干活,真是好人啊。”冯双老人激动地说。
“界地村地理位置偏僻,村庄道路年久失修,田间道路狭窄弯曲,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是吴建文在日记本上记录的内容。一路通,百业兴。行路难是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只有打通“脱贫”路,才能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为此工作队多方协调资金20余万元,带领村民整修村内道路和田间道路,使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同时考虑到界地村村委会的办公设施比较简陋,为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提高村两委工作的积极性,市地税局
投资近万元为界地村购买了办公桌椅、会议桌、会议椅、卷柜等办公设施,有效改善了村两委的办公条件。
“这些,仅仅只是‘授人以鱼’,要真正实现脱贫,还得‘授人以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建立造血的功能”。驻村工作队通过对界地村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与村民的交谈,以及对邻近村庄的了解,确定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建设食用菌大棚和种桑养蚕开发
旅游等致富项目,加快村民脱贫致富步伐,力争2017年底摘掉界地村贫困村的帽子。
“你与群众有多亲,群众才能与你有多近。”《扶贫工作日记》里的这句话,正是扶贫工作队员最真切的体悟。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工作队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正如春雨润物,在界地村无声绽放,悄然改变着界地村的模样。
《辉县市地税局帮扶界地村纪实》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497288.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