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田小魁回乡创业记
□刘文君 郭献计
又到一年毕业季,“就业难”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切身感受。然而,在我市吴村镇赵屯村,有这样一名大学毕业生,他扎根农村建林场,在田园里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田小魁,吴村镇赵和庄村人,1990年生人,四川大学毕业,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怀着对乡土的热爱和不舍,在研究生求学的最后一年,他主动申请休学,放弃大城市的舒适与安逸,在周围同学导师和亲朋好友的劝阻和不解中,毅然回乡与90后小伙伴一起创办
辉县市转角果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创富增收100余万元。
田园激起创业志
初见田小魁,他的言谈举止有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对此,田小魁笑称,两年的创业经历,让他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基地建立初期,每天不仅要解决各种苗木培育过程中的难题,还要挖空心思到处找客户,头发都快熬白了。”田小魁告诉笔者,他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一种抹不去的情结。虽离开家乡在外求学,仍一心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农业种植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局面。
“我家里特别不同意我回农村,觉得我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干什么活不能养活自己,非要选择种地。我家父辈都是种地的,所以他们希望我能找一份好工作。”当许多亲朋好友询问他,为何执意返乡创业时,他解释到,在四川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也像许多同学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哪一个工作都能从事,但又谈不上喜爱,所以在研究生期间,没有了繁重的学业,他一直不断地思考,自己究竟喜爱哪一行,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在外面挣钱再多也是给别人打工,感觉心里始终在漂泊,我就想自己干,活出自己的精彩。”田小魁介绍说,每逢休息,他就前往附近乡镇农村,了解当地人的生意之道。201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了一处水果采摘园,完全和以前的果园不一样,感觉突然被击中了一样,儿时的梦想瞬间充盈大脑,就像初恋的感觉,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梦里遇到的,都是拥有一片自己的果园,他终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创业艰辛不畏难
万事开头难,光有创业的热情还不行。田小魁知道,要解决农民致富问题,首先要解决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生计问题。自从参观水果采摘园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每天都在为创业准备着,从种植技术到市场考察,以及以后涉及的管理、销售、融资……
创业需要启动资金,父母刚开始又不支持,幸好大学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和有过几次创业小经历,再加上同学好朋友的信任借助。想要流转一片土地,要比想象中的难,农民伯伯对自己的土地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历经半年之久,跑遍了附近所有的城镇村庄,终于在吴村镇赵屯村找到了一片合适的土地,就如一粒种子扎进了土壤,开始生根发芽。
农业看似普通,想要做好却不容易,它要求从业者不避严寒,不避酷暑,要求业主机械、水文、气象、土壤、种植、植保、市场、低压电力、维修等等都得懂些,田小魁也不例外,从地面硬化、农用机械维修、水管铺设、电路架设、果树种植、市场考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想要做到这些,除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得有非凡的体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关键是这种全能人才是必需经过几年实践才能磨练出来。光有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一年间,他穿坏7双鞋子,磨破10双裤子,满手的老茧和黝黑的肤色,田小魁
幽默地说到。
田小魁的田园梦,是驱动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从2014年冬季栽种果树,到2015年看着小树茁壮成长,田小魁真的看到了“欲为大树,不与草争”。2016年注册辉县市转角果缘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平均年龄25岁,是中国最有朝气的新生代农业合作社。引进黄桃、恐龙蛋、无花果、黑籽石榴、葫芦枣、冬枣、桑葚等国内外名优果树品种100余种,筹建一个特色高端水果种植标准示范园。敢于尝试果园生态种植新技术,坚持生产绿色生态的高品质水果。
如今,田小魁创办辉县市转角果缘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桃树、葡萄种植户40余户,果树面积1000余亩,带动当地果树种植户创富增收100余万元。合作社目前自有示范园40余亩,为周边20多位留守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人均增收5000元。
“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更加坚定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田小魁的创业经历引起了市人社部门的关注,市劳动就业局工作人员向田小魁详细介绍了创业
培训、开业补贴、项目扶持等最新政策。面对未来的打算,田小魁介绍,他的目标旨在推广更多适合当地的名优水果品种、争取早日实现果园现代机械高效化和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勤劳致富,打造一片1000亩规模的休闲观光采摘的生态农业园、配套的水果深加工企业和高端水果连锁超市全产业链条。
《90后小伙的田园梦想》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425315.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