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4 09:25 我要投稿
昨日,我市再次作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一场围绕“要民俗还是要安全环保”的民间舆论交锋激烈。的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多年的风俗,如今一朝禁止燃放,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市大气污染形势持续严峻,尤其入冬以来雾霾天气不断,而即将到来的春节如果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在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将使大气污染雪上加霜。雾霾之重、呼吸之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安全环保还是要燃放这一风俗,答案不言自明。
“史上最严”“禁放令”生效今年春节告别烟花爆竹
1月11日,我市召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动员大会,宣布正式实施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禁止燃放决定,也就是说,“禁放令”正式生效。
如果说过去可以在规定区域、规定时间内燃放,那么从现在开始,城区所有区域、全时段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即便家里有婚丧嫁娶也不能燃放。
按照惯例,从除夕之夜到正月十六,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但是,今年春节,广大市民必须告别烟花爆竹,度过一个安静祥和的春节。
之所以说“史上最严”,是因为按照规定,针对违规燃放者,绝不仅仅是劝解、罚款这么简单,公安部门将保持执法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涉嫌违法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市公安局将公布举报电话,各区将发动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号召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及时举报违规燃放者。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严管,想偷偷“爽一把”的市民,要小心了。
烟花璀璨却带来问题一串
有的市民人为,不就是放个鞭炮嘛,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而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烟花爆竹的消费量急剧上升,燃放之风愈演愈烈,已经从起初的春节等传统节日燃放,发展到红白喜事、乔迁新居、店面开张、子女升学,甚至私家车购置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已经到了失控状态,给大气环境质量和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已经成为城市的“公害”。
燃放烟花爆竹不分地段、不分时段,特别是半夜三更燃放时产生的噪声,真是“一处爆竹响、满城皆惊醒”,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对那些面临考试的学生、老年人、儿童等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各种粉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据市环保部门提供的近3年春节从除夕到元宵节期间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空气质量轻度污染以上天气为12天,2014年为11天。2015年虽然并没有禁止燃放,但由于主流媒体宣传,市民自觉减少了燃放,空气质量轻度污染以上天气为5天。显然,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将明显降低空气污染程度,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烟花爆竹是危险品,无论是生产、存储,还是销售、燃放环节,都存在很大危险,稍有差错,就可能引起燃烧或爆炸,严重危及公共安全,这方面的事例不少。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我市城区因燃放烟花爆竹致70余人被炸伤,引起火灾30多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实施全面禁放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安全风险。
移风易俗温馨祝福胜却烟花无数
烟花朵朵新春到,爆竹声声好运来。但是这个春节,市民必须和烟花爆竹挥手而别,把这个风俗留在春联中,放在记忆里,选择更加温馨的方式互道祝福。
从调查情况看,随着城市品位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干净、安静生活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能够认识到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危害。通过网络舆情、市民日常反映情况来看,大多数市民强烈要求改变目前的无序燃放状态。由此可见,我市深入开展燃放烟花爆竹禁放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实施上,纵观历史长河,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文化要根据时代发展作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事实证明,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弊大于利,现在已经到了选择更好的方式表达心情的时候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去旅游、用微信拜年等方式来迎接新年,曾经盛行的用踩气球营造气氛的方式依然有其实用价值。
在安全环保和风俗的交锋中,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用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转型,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在这一点儿上,我市正在进行有益尝试。
《“禁放”:环保与习俗的交锋》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yuanyang/32147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