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15 09:33 我要投稿
辛言
(一)岁月年轮,刻下新的一圈,时光隧道,驶入2016年。
年终岁首,捷报从北京传来,全国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花落新乡。
新乡,又一次矗立在先行先试的时代风口。
(二)尊新而兴、以新名世的新乡,从来都活跃着创新的基因。
拂去历史尘埃,这里留下过无尽的革故鼎新的印记。鸣条之战、牧野大战、陈桥兵变,王朝迭替,时代更新,历史的车轮激起浩荡长风。
斯人远去,亘古流传。黄河的风雷,太行的枪声,平原大地迎来新生。乘着改革的东风,新乡胸襟豁朗,主动牵手周边“十二兄弟”,闯出了中原经济协作区的路子,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开路先锋。
从1988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农村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区,到2011年被批准为以探索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从率先在中西部地级市趟出一条新农合惠民之路,再到今天的全国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单点突破到全面突围,新乡一次次在改革中刷新历史,在创新中翻开新的一页。
岁月长歌,革新不辍。以史来贺、吴金印为旗帜的新乡人不等、不靠、不熬,以范海涛、裴春亮为代表的新乡人不服输、不怕输、敢为天下先,创造了数不清道不完的牧野传奇,也必将开创下一个新天地。
(三)为什么是新乡?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浩如星河,新乡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试点?
探寻谜底,首先要打捞自己。
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版图上,京广、郑徐两大高铁线,串起京津冀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珠三角经济圈。揽区位、山水、科技于怀的新乡,恰站在当前中国最有活力的十字地带。
以新乡为原点,乘京广高铁南下,18分钟亲吻郑州,两个半小时观览武汉,7个小时抵达深圳。北上,两个半小时拥抱首都。
600公里半径,辐射5亿人,天下知己不再相思!
看风景,赏山水,八百里太行,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新乡。
说工业,谈发展,41个工业门类,包揽33个,优势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三箭齐发。
论科技,搞创新,6家高校,3家“国字号”科研院所,60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连续4年专利申请量超3000件……
探索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新乡更有底气、底蕴、实力。
10年前,新乡先行先试,一马当先,在全省率先开始了产业聚集发展的探索。
通水、通电、通路、通信、排水、排污,加快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从人口到产业,从政策到要素,聚集效应凸显,新乡一时引来全省注目。
7年前,建设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战略。从新乡探索,到全省铺展,从聚集到集聚,顺序之差,内涵殊异,新乡找到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2012年,新乡高新区、经开区,一年之内同时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如此赫赫方阵,全省第三家。
从全球第一支H1N1流感疫苗的诞生,到全国最大单克隆抗体药物生产基地的建设;从国内顶级电池研发机构——河南(新乡)电池研究院的投运,到全国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从白鹭化纤黏胶长短丝产量世界第一,到国内首家规模化绿色纤维生产项目的开工……
新乡产业阵营中,27家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人马整壮,浩浩荡荡。
应当说,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新乡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又一次站在改革发展的十字路
口,又一次迎来挑战和机遇。新乡该如何把“好牌打顺”,该怎么完成“国家使命”,该怎样交出优异答卷?
(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肇因。全国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牌子,是对新乡已有实践的认可,更是对新乡未来探索的期许,意味着新乡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问题和难点。
我们骄傲于“中国电池之都”的名号——奔驰的高铁、冲天的“神舟”、入海的“蛟龙”、横空出世的航空母舰,都搭载了新乡的动力,但品牌还不够响亮,产业集聚融合能力远远不足。
我们骄傲于国内最大流感疫苗基地的名号——全球第一支H1N1流感疫苗诞生在这里,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中度偏低,高附加值产品缺乏,在成长最快、前景最好的基因技术药物领域涉足不深。
我们骄傲于起重机械产业基地的名号——中国起重机械家园里,新乡举起了“半壁江山”,但产品整体处于中低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偏弱,企业同质化严重,行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聚而不集的现状还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之路才刚刚起步,工业4.0的梦想尚有漫漫之路。
我们骄傲于“中国第一米”“中国第一麦”的名号——原阳大米香飘黄河两岸,延津小麦酿入国酒茅台,但我们的全产业链在哪里,成熟食品园区有几家,在全省乃至全国卖得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是什么?
我们骄傲于曾造出过美乐电视,拥有全军通信装备的重点供应单位,但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严重缺失,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严重偏小,实力严重偏弱,区域产业优势何时形成?
我们骄傲于“新飞”的名气曾高出新乡,而今天,新乡的制冷产业,面对咄咄逼人的市场冲击,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品牌塑造,抑或市场占有,哪一项不都面临二次起飞的艰难?
我们骄傲于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14年升至全省第6位,但掀开繁荣的盖头,房地产“贡献”接近一半,而工业仅为一成。
还有,纺织服装产业,外有新兴市场竞争之压力,内有配套体系建设滞后、创新人才缺乏、产业集聚度偏低之困境。
建材、水泥、采石、造纸……这些曾经不断刷新新乡GDP成绩单的传统产业,也积攒了产能过剩“消化不良”之病根,遮蔽着“新乡蓝”。
经济下行的压力,产业升级的逼迫,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峻切。
——企业数量多,但“大个儿”少,“只有星星,少月亮,更没有太阳”,亟须培育“参天大树”。
——主导产业弱,全市还没一个产业能在河南乃至全国拿得出手,享有声誉,亟须打造“七梁八柱”。
——传统产业盘子大,化工、建材、造纸等占全市工业比重近四分之
一。
——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仅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4%。
——产业布局分散,聚而不集,集而不优,空间“物理性反应”多,产业链条中“化学反应”少,产业雷同、同质化严重,工业利润率持续处于全省第三方阵。
深入城市发展肌体,“望、闻、问、切”,不难“号”出:新乡的病症,既有“传染”之疾,更有腠理之患。
其核心在于产城不协调,“城”在过度膨胀,“产”却原地踏步,甚至萎靡不振、节节倒退。
一言以蔽之,“产”顶不住“城”了!
当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警报频传,金融风险愈发突显,“散、小、低、乱”,“只有星星,少月亮,更没有太阳”的新乡产业格局,该拿什么度过寒冬,迎来春天?
(五)2015年4月3日,郑州,春意融融,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新乡市第六次摘得豫北片区桂冠。
八次观摩,六获殊荣,本应开怀庆贺。然而,新乡却放下身段,马不停蹄,拜周口、商丘为师。
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谁又曾想到,周口、商丘,这些昔日“难入法眼”的农区,已令人深深震惊、刮目相看。
周口立足自身优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群正欲“破茧成蝶”。2014年,周口市工业利润388亿元、利税487亿元,分别是新乡的1.66倍、1.56倍,而在10年前的2004年,这一数字还只是新乡的52%和47%!
商丘民权的制冷产业,从冷柜、冰箱到冷藏汽车,整机装备产业早已形成,制冷工业全配套体系业已构建,仅国内知名制冷企业品牌就达10多个。
太康的纺织服装,虞城的钢卷尺,睢县的制鞋……一个个小产品,硬是做成了大产业!
再看邻居,焦作、鹤壁,正以海阔之胸怀、前瞻之眼光,向工业4.0的日子进发。
浚县,“天下粮仓”古黎阳仓所在地,没有沉醉于农耕文明曾经的辉煌,“转身向海”,引来了聆海家居产业园。如今,在“互联网+”领域长袖善舞,实现了客户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直接生产发货的无缝对接。
郑州“老大哥”,放眼全球,生动实践着“买全球、卖全球”的梦想。
标兵远了,追兵近了,强兵包围了!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清醒令人沮丧,但清醒恰有营养,如当头一棒,若黄钟大吕,紧紧敲击着心扉。
坐井观天,不过是一览众山小的自我陶醉。
坐而论道,黯淡的是“豫北明珠”的光环。
坐以待毙,丧失的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
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无一例外,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开放创新的活力,最终被历史淘汰出局。
这是一个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用发展赢得尊重的时代。
新乡,已无路可退。
(六)久推难转,转而不快,常集不聚,聚而不联。产业的现实之难,缘于未能找到“根本性指针”。
1990年,美国人迈克尔·波特出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这位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借乘全国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之势,新乡迎来了产业集聚发展变革的良机。
手握改革的“尚方宝剑”,新乡不必摸着石头过河,要加强顶层设计,走出一条清晰的科学发展之路。
——找准优势才有出路。今日新乡,优势何在?未来新乡,活力何来?与郑州伸手搭背的区位优势,高校院所集中的科技优势,背靠太行面向黄河的山水优势,拨亮存量做大增量的产业优势,加速厚植,精心培育,新乡未来已来。
——集群发展才有出路。集聚集群发展,不是工厂与工厂的堆砌叠加,不是1+1=2的简单加法,而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链式互补联动,是1+1>2的集成效应。要梳理、确定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把主导产业加快做大、着力做强。
——抓住龙头才有出路。产业集群发展,龙头尤为重要,抓住龙头,纲举目张。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围绕龙头精准招商、延链补
链,龙头带龙身,龙身找龙头,打通产业链中下游关节,向中高端价值链迈进,由简单的“线型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环型发展”。
——顺应形势才有出路。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风生水起,沿海产业处于窗口期,新乡产业处于调整期,摸清家底,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从点式发展,向集群发展迈进,既要壮大蜂王型企业,也要集聚蜜蜂型企业,形成大、中、小、微型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集聚集群发展格局。
——倾尽全力才有出路。要集全市之力,调动各种资源,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静下心干上十年,一张图锲而不舍,新乡产业定将迎来巨变。
(七)千难万难,真抓实干就不难。这路那路,行动才有出路。
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产业转型的艰难,民生事业的繁重,促使我们步履急促。时艰关口,精神下行不得,干劲下行不得,唯须硬作风、拼上去。
拼上去,需要多些“物理反应”。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但松软的石墨变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谈何容易!需要高温,需要高压,更需要复杂的工艺和技术条件。
以“物理反应”的组合思维,将散、乱、小的小企业,锻造为集群式发展的大产业,久久为功,松软廉价的石墨淬炼为价值连城的金刚石。
拼上去,更需要多些“化学反应”。步入新常态,速度变了,结构变了,动力变了,还用老的思路、老的方法去搞没有创新的“物理组合”,只会出现尴尬的“拉郎配”而非“天仙配”。
以“化学反应”的创新思维,对各类要素优化组合、有机结合,一篇敢于裂变嬗变的产业大文章,便横亘眼前。
无论悄无声息的“物理反应”,还是激情迸溅的“化学反应”,要取得胜果,绝非一劳永逸,绝非一朝一夕,需要的是钉钉子精神。
一锤一锤接着敲,一钉一钉往下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必然大有成效。
反观我们的个别干部,眼高手低,拈轻怕重,虎头蛇尾,松松垮垮,疲疲沓沓,没有一点激情,有好处就争,见困难就躲,出问题就打“太极”。
也有的干部,以新常态为借口,抱怨约束太多,为官不易,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为”的所谓哲学。
凡此种种,说到底都是不在状态,说到底都是缺乏担当责任。
长此以往,新乡的差距将在怠慢中继续拉大,新乡的机遇将在陶醉中继续丧失,新乡的优势将在懈怠中继续挥霍。
今天,破解产城结构性矛盾,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唯有以“万折必东不回头”之决心,唯有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之勇气,唯有以“会挽雕弓如满月”之智慧,方可抵达胜利的彼岸。
(八)这是一张决定新乡未来命运的考卷。产城结构性改革是考题,党员领导干部是考生,实践、群众、历史是考官。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大变局”,今日之新乡,正迈向“中流击水”的历史关口,进则“长风破浪会有时”,退则“一篙松劲退千寻”。
改革,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发力的精彩剧目。我们必须人人强化赶考意识,人人激发赶考斗志,人人锤炼赶考作风,人人提升赶考能力。
长风猎猎,战鼓声声,激越,再激越。冲出产业浅滩,穿越“历史三峡”,看那层林尽染,当是漫山红遍。
(九)全国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牌子,一如未来之眼,鲜亮深邃,正打量着我们。
《在改革中奔跑》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muyexx/31566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