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新乡新闻 > 牧野区新闻 >

新乡日报:牧野区服务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纪实

[摘要]牧野区原名郊区,2004年经区划调整后更名为牧野区。辖区位于我市市区中北部,以卫河为界,东西横穿整个市区,总面积93平方公里,总人口32.9万人。辖区现有行政事业单位251个,下辖牧野、王村两个镇及东干道办事处、荣校路办事处、北干道办事处、卫北办事处、...

    牧野区原名郊区,2004年经区划调整后更名为牧野区。辖区位于我市市区中北部,以卫河为界,东西横穿整个市区,总面积93平方公里,总人口32.9万人。辖区现有行政事业单位251个,下辖牧野、王村两个镇及东干道办事处、荣校路办事处、北干道办事处、卫北办事处、花园办事处、新辉路办事处、和平路办事处7个办事处,共57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拥有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和市级民营车辆园区2个产业集聚区。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区、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省企业服务活动先进单位、省信访工作优秀县(市)区、市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区、市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区、市招商引资优秀单位、市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市城乡建设先进单位、市维护社会稳定先进单位、市依法治区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碧水映丹心,铁肩担重任。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人类改造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牧野儿女无怨无悔,以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精神全力服务好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设,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篇章,为牧野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今年5月份,牧野区作为新乡市唯一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先进单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随着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正式启动,2012年11月7日,牧野区率先进入施工现场,第一个完成了土地征迁任务。面对许多困难和矛盾,他们克难攻坚,讲奉献、讲牺牲、顾大局,自始至终无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实现了征迁矛盾零上访的目标。2014年6月,新乡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根据论证重新变更。工程变更后,牧野区段全长10.4km,占地892.68亩,途经王村镇寺庄顶、周村、牛村、李庄、栗屯、西王村、高湾、小里、窑场和新辉路办事处黄岗,共涉及两个镇、10个村(社区)。无疑,工作量又增加了许多,征迁任务更加繁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6月9日,新乡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变更段在王村镇小里村段率先开工。由于配套工程征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牧野区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专题研究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征地、拆迁、协调等工作,并成立牧野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办公室,负责落实保障服务等具体工作措施,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将工作抓紧、抓牢、抓细、抓实,确保措施、服务和保障工作走在前。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征迁工作中,牧野区委书记靳新峰、区长秦保建高度重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多次前往现场解决征迁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副区长石如意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及时帮助群众、帮助施工队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牧野区自成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办公室后,主任由区水利局局长孙建国兼任。一年来,孙建国和副主任王宝树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就连国庆节和元旦一直都是在征迁工作中度过。他们始终恪守着“心要诚、嘴要亲、腿要勤”和“不怕吃苦,不怕委屈”的理念,奋战在施工一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牧野区共有6个施工标段,施工点附近村民也对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有的帮助施工单位联系项目部办公用房,有的帮助施工单位联系用电,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支持工程建设。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征迁中,小里村有一个1亩多的苹果园,恰巧被南水北调工程征用,当时果树正值结果期,果园的承包人对国家的赔偿不满意,要价较高。为不影响工期,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牧野区委、区政府就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点儿对果农进行补偿。王村镇有9户城镇居民需要安置,但南水北调的补偿款却不够他们买新的安置房。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牧野区政府再次拿出一定资金对这9户居民进行补偿,征迁工作终得圆满完成。为此,牧野区委、区政府以国家利益为重,决不辜负百姓,让辖区群众为之感动。牧野区王村镇作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涉及到的村庄多、面积大,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就迁坟问题来说,工作最难做。广大村民受“穷不改门,富不迁坟”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迁坟的要求,情绪上一时难以接受。那些日子,王村镇党委书记万江红、镇长刘鹏率领班子成员,带着各村干部走家串户,深入村民家中耐心细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用真情打动群众,说服群众支持这项惠民工程。该镇通过实施人性化征迁、和谐征迁,很快将王村镇牛村、周村和寺庄顶等村内的200余座坟地顺利实现迁移。为保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顺利进行,牧野区采取了“5+2”、“白加黑”的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截至目前,区配套工程征迁工作涉及的所有企业、副业、居民住宅等征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区共拆除企业、副业、居民房屋7926.63平方米,搬迁坟墓200余座。2015年5月,由省政府决定,对全省80个先进单位和280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牧野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膺全省南水北调工作先进单位。牧野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办公室主任孙建国和王宝树、王村镇张辉,分别荣获新乡市南水北调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在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牧野区为巩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以德为先,多措并举,提升内涵,强力推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工作面交叉、相互影响工程进度及相互间出现摩擦的现象,市、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办公室精心协调相互间关系,多次召开协调会,逐一化解矛盾,合理安排交叉施工,保障两项工程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市安达驾校两层楼赔偿标准为988元/平方米,远远低于我市的拆迁补偿标准,起初,驾校领导心里有些落差。新辉路办事处书记茹运甫、主任马超峰得知此事后,多次上门做工作。市安达驾校负责人琚宪庆表示:“哪怕自已的利益受点儿损失,也要支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建设,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儿,我乐意吃亏。”周村木材市场负责人郭治德识大体、顾大局。由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二次征迁,范围随之扩大,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办公室和镇政府10多次找承包人反复宣讲政策,共拆除了7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厂房,及时向施工单位交付了施工用地。同样在征迁工程中,王村镇牛村党总支书记牛子福更是展现了牧野儿女的高尚情怀,在牛村内的两期工程,都是不谈条件、不讲价钱,全力保障工程顺利施工。占了牛村43亩地的第一期工程,长约430米,最宽处83米。当时,市、区开会研究,要加快工程进度。牛村村干部知道后,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让推土机开进了牛村的土地。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征地要有补偿款,但牛村没有谈这些款项。后来,由于设计规划的变更,施工用地由原来46米宽变为60米宽,这需要二次征地,牛村所能做到的是,依然没有先行谈补偿款,就让施工队进地了。这一次,牛村被征地11.2亩。工程开建过程中,需要迁移58个坟头,牛村干部群众又一次积极行动,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刚开始,牛子福作难了。迁坟没有意见,关键有两个问题,第一不好找人,第二新地方难以确定。这58个坟头中,牛村占了40多座,还有10多座坟地根本不知道是谁家的。于是,牛子福就召集村干部,村干部就发动群众,通过各种途径查询坟头是谁家的。最后,20多天时间内,58个坟头全部迁走。当然,省、市、区有关领导对牛村的这种奉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市政府还曾表彰牛村为“支持南水北调建设先进单位”。如今,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牧野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全部结束,全区共拆除企业、居民房屋等7927平方米,迁移坟墓200余座。由于工作细致、措施得力,整个工程期间没有任何单位、个人因南水北调工程的补偿问题进行信访。2013年,河南文明网刊发了牧野区成功夺取“河南省文明城区”光荣称号的捷报,2014年又顺利通过了复审,这预示着该区在文明城区创建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全市通水时刻的到来,一泓清水将流进千家万户,这预示着一条生命线、生态线、发展线、幸福线从此出现在牧野大地上,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开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的新城区将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行走在城区主干道的绿化带里,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漫步于广场、小区,绿油油的草地赏心悦目;驻足十字路口,南来北往的车辆秩序井然……没有飞扬的灰尘、看不到乱倒的垃圾,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文明祥和的气氛。走进牧野区新辉路办事处,“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是该办事处“道德讲堂”每次活动的标准流程。东干道办事处采用理发、修车等义务服务及500余人的志愿者进行骑行宣传,北干道办事处在辖区设置了“小雷锋”志愿台,荣校路办事处发放印有创建知识的指甲剪、手提袋,卫北办事处向群众发放绿豆汤降温宣传材料,花园路办事处开展义诊活动,边服务边宣传,王村镇和牧野镇在晚上利用宣传车到各村进行巡回宣传……文明知识潜移默化地在群众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牧野区,各级文明单位全都建立了道德讲堂,其他文明单位也都建立了道德讲堂,公民道德教育在全区深入开展。以主题活动推进创建工作,以创建工作深化主题活动,“双治双提双争”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实践活动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凝聚着创建文明城区的“正能量”。尽管如此,牧野区委、区政府把眼光放得更远,在抓发展与保生态的和谐共进之路上,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区建设和以创建文明城区建设为统揽,忠诚担当,砥砺奋进,加快建设文明牧野、创新牧野、平安牧野、美丽牧野,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一渠江水向北流。这一渠清水,流淌着牧野儿女的深情;这一渠清水,是滋润牧野新城的琼浆;这一渠清水,是生命之水和幸福之水。从“山水绿”到“产业绿”,从“绿色梦”到“富裕梦”,牧野区正在收获硕果。


《新乡日报:牧野区服务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纪实》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muye/20242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