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0 09:52 我要投稿
蘧伯玉墓及故里“考证”
刘吉同
这次到获嘉县采风,方知此县乃蘧伯玉的故乡。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末期卫国人。他弃官为民后便隐居获嘉,所住的村庄因之而名“蘧伯玉村”,逝世后便埋在了这里。老百姓为了避讳,加之蘧墓前又长有两棵大柏树,故以其谐音名叫“巨柏村”。民国获嘉县志记载:“蘧瑷墓在县东北五里巨柏村北半里许,周围约三十余步。”民国23年(1934),时任获嘉县长的邹古愚,重修蘧伯玉墓,现有重修残碑存世。
我查阅了附近几个县的县志,有意思的是,书中大都有类似的记载。《卫辉市志》载:“蘧伯玉墓位于城西北16公里,君子村北1公里许,墓前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府杨茂祖之立石。君子村之西约半里,有一村,相传蘧伯玉曾推磨于此,故曰磨庄。”《长垣县志》载:“蘧伯玉墓位于城南6公里邵寨村南,墓前有祠,内多碑刻,祠后是墓。故里在城东伯玉村。”康熙《新乡县续志》载:“蘧伯玉墓,在县东北君子村。故里在县东北十五里君子村,俗称蘧里。”今称“曲里”,现有东曲里昙和西曲里两村,辖属牧野区。《濮阳县志》载:“蘧瑗故里在今濮阳县渠村乡渠村,渠村原为蘧村。”史籍上还有“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之说。你看,蘧伯玉的故里和墓,可谓“众说纷纭”。
那么,蘧伯玉的墓和故里究竟在哪里呢?相比较而言,获嘉县的资料更充实些,他们甚至将历代口碑相传的民歌都搜集到了,“巨柏园,在卫地,出了个大夫蘧伯玉。蘧伯玉,品德高,富贵利禄扔九霄……蘧伯玉,讳先贤,二次更名巨柏园”。但是,在没有确切的结论前,其他几个地方的记载,恐怕也不能视为空穴来风。究竟蘧伯玉墓在哪里,故里在何方,目前看来只能是个“悬案”了。但是,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看问题的视角。
为什么几个地方都认为蘧伯玉是“俺那里的人”呢?这关键缘于蘧老夫子是一位大贤。蘧伯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对孔子儒家和庄子及道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礼贤下士,孔子小他30岁,但两人却是“铁哥”,孔子每次来到卫国,不管是头顶荣光,还是“累累若丧家之犬”,蘧伯玉都视为高朋,让他住在家里。他情操高尚,嫉恶如仇,孔子赞他“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是说政治清明,他才出来做官。暗无天日之时,便卷起铺盖走人,给官也不要。他还是位谦谦君子,有着极强的“慎独”能力,“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他还是一位贤相,辅佐了卫国“献、殇、灵”三代国君。他德高望重,广受朝野敬重,卫国著名谏臣史鱼为推荐他担当大任而尸谏卫灵公,足见蘧伯玉在士大夫心目中的份量和地位。一地能出这么一位贤者,显然与有荣焉,无疑极为值得自豪和骄傲。各地争相说蘧伯玉生于吾地葬于吾地,“原动力”大概就在这里。
其实,类似的争抢今天仍很多。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一直持续了上千年,至今还“难解难分”。近年河南沁阳与博爱又发生了李商隐祖籍之争。仓颉、老子、李白、朱熹、赵云乃至戏剧中的花木兰,近年都出现了“多祖籍”现象。当然,有的地方理由有点牵强,其目的也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这里就不说了。要说的是,所争人物都有一个共性,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正面人物”,乃至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人民进而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相反,历史上的赵高、李林甫、严嵩、魏忠贤、和珅、汪精卫之流,也是“名人”也是“大人物”,但却没有人去争他们,原因就是这些人多为民族败类,生前干了很多坏事和丑事。清朝乾隆年间有位状元叫秦大士,是秦桧后裔,一次他参观杭州岳飞墓后留下一联:“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见《文史月刊》2011、4期)。“自家人”尚不去争,遑论他人?
还是回到题目。至少从清初起,上之几个县便开始争相“注册”蘧伯玉的故里和墓了,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统一认识”。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这是历史和百姓变相和曲折地表达了对蘧伯玉的怀念和崇敬。这就提醒后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已的一生,而蘧伯玉正是一个 “参照系”。为官也好,为民也罢;在象牙塔里也好,居乡野市井也罢;不管做事,还是做人,窃以为其底色都应是君子之风。做官要牢记人民的养育之恩,“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田家英语);为民要遵规则讲人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管位居庙堂,还是身处乡野,都要堂堂正正做人,都要有家国情怀和宽阔胸襟,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何“赢得生前身后名”,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有的人早被历史遗忘了,有的虽没遗忘,但却被写进了“贰臣传”和刻在了耻辱柱上。蘧伯玉一生立德立言,君子之风山高水长,最终被老百姓请进了“凌烟阁”。从这一点讲,对于蘧伯玉来说,再去辩“襄阳南阳”,恐怕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
相传蘧伯玉隐于斯、卒于斯、葬于斯的获嘉县巨柏村,位于县东北隅的照镜镇,紧邻新乡市,阡陌交通,中原之盛,乃一方风水宝地也。人生匆匆,长亭短亭,达官贵人、骚人墨客、贩夫走卒、得意失意,不管何种身份和景色,若有机会都不妨在巨柏村停下脚步,凭吊先哲,怀古思今,冥冥之中说不准会有大收获呢。
作者简介 :
刘吉同,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新乡市作协副主席、新乡县作协常务副主席、新乡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处发表杂文千篇,小小说50篇。
《著名作家刘吉同看获嘉——蘧伯玉墓及故里“考证”》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ojia/43500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