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八里镇西坡村的脱贫路
从荒山荒坡到杏果飘香,从羊肠小道到宽阔大道,从吃水困难到甘泉入户,从人均收入每年430元到人均收入每年8000元,上八里镇西坡村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西坡村是我市上八里镇西部一个边远行政村,在不到6平方公里的山坡上零星地分布着9个自然村,这里常年居住着670口人。村里土薄石多荒大,偏僻闭塞落后,西坡穷、西坡苦在远近的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村党支部书记刘全保和村两委班子挑起了改造西坡、建设西坡、发展西坡的重担。他们结合西坡村实际,认真查找分析贫穷落后的根源。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理出了一条开发荒山、兴林办水、修路架电的发展思路,由此激发了斗志,焕发了精神,树立起了大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也掀开了山村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西坡村境内60%的面积是荒山、荒坡、荒滩地,1994年时人均耕地1.3亩,村民们仅靠每年两季杂粮的农业种植勉强维持生活,有近6000亩的“三荒”地在闲置。如何能变废为宝,有效利用这“三荒”地,是刘全保和全体班子成员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995年,村两委班子和全村200余名劳动力齐上阵,战线在太行山前一线拉开,他们不顾大汗淋漓,任手掌心磨起了血泡,虎口间震得裂着血缝,硬是从荆蓬乱石间开出了一锹锹的新土。他们这一干就是两个月,不仅治理出150亩山地,又巩固维修了过去治理过的地方。此后连续五年的时间里,每到冬春农闲时节,刘全保就组织全村劳力上山,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小流域治理活动,共治理“三荒”2500亩,同时,发展林果业为主导产业,栽植杏树6万棵,使原有的200亩林果面积发展到了1500亩,初步形成了西坡村杏林基地发展框架。
随着治山兴林、振兴山村进程的深入推进,一系列棘手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荒山治理了,但村集体力量薄弱,拿不出资金来
投资开发,这就意味着治理好的荒山将会重新荒芜;幼树栽下了,一时见不到效益,群众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面对一系列问题,刘全保和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果断采取集体、个人利益均沾的办法,对治理好的荒山对外承包,对尚未开发的荒山实行公开拍卖或者租赁,租赁期为50年,限3年内开发完成,3年完不成的,按合同约定收回重包。此举一出,小小山村刮起了一场不小的“旋风”。一些不理解的群众提出质问:荒山是祖上留下的,咱利用不了,也不能让给别人。一些养殖户看种植林果损害到了自身利益,也跟着起哄。面对群众反对和质疑声,刘全保丝毫没有动摇,开始耐心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发展林果是咱西坡的优势,更是咱的出路,咱不开发,20年、30年还是老样子,几代人都摆脱不了贫穷。但是咱们把政策用活了,通过借力发展,就能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由于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措施得力,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坡村的荒山开发吸引了多家外来投资商,果树管护和病虫害防治也得到了加强,每年收获的杏果达10多万公斤。如今,每到麦梢黄的季节,西坡村满山遍坡杏果飘香,吸引了山西、
焦作、
新乡等地客商前来订货,直接创收10万元,为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回报。
要想富,先修路。西坡村通往外界的路只有一条弯曲不平的狭窄小道,严重阻碍了西坡村的发展。“我们再不能让群众走这条路了,我们要修建出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打开山村致富奔小康的通道。”刘全保坚定地说道。说干就干,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条总长5.5公里、宽约7米的山间通道展现在西坡村群众的眼前。交通条件的大力改善,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先后吸引了6家企业前来这里投资建厂,发展生态养殖、林果种植和休闲
旅游,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50万元。
道路修通的同时,村两委班子还积极解决了群众的吃水和用电问题,加强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建立新村。
从2001年开始,刘全保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按照“集中连片、节约土地、统一样式、合理布局”的原则,把新村规划选址在居住相对集中的三个自然村之间。通过3年努力,新村第一批住宅建成,48户人家喜迁新居,得到了妥善安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村民们纷纷表示,是刘全保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的西坡村,山绿了,水清了,路宽了,村民们都住上了新房,山村人的经济收入和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西坡正在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未来,我们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西坡村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秀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西坡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杏花村’。”谈起对西坡村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刘全保信心满满。
《生态农业敲开致富之门》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548451.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