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寨镇蒿地掌村扶贫见闻
□刘晓峰
处暑时节的太行山区云淡风轻,绿意浓浓。蜿蜒曲折的乡村道路旁、山间地头,一株株核桃树正在茁壮成长;一幢幢特色民居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家中自来水、洗衣机一应俱全;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庭院 ……走进太行山脚下的南寨镇蒿地掌村,笔者发现,这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听说笔者来访,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话产业、聊脱贫。贫困户翟五牛的两个孩子去年被安排在村办企业工作,今年家庭年收入4万多元;留守的贫困户家属被安排在村办合作社工作,加上山区护林收入,今年收入都不会低于8000元,像这样的全村剩余劳力共有36人,脱贫致富不再是梦想,蒿地掌村近几年的变化让他们津津乐道……
凝心聚力 完善基础设施
蒿地掌之变,首先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笔者看到,村内道路干净、整洁,虽处山区,却没有脚下泥泞的担忧,道路旁还
新安装了路灯。宽带、有线
电视、小超市、标准化卫生室应有尽有。
以前的蒿地掌村又是什么样?村委会主任韩正山告诉笔者:“全村人口855人、217户、劳动力460多人。由于在深山区,常年干旱无雨,农作物靠天收,无饮用水源,村民长期饮水困难,种植、养殖业无法发展;交通极其不便,全村仅有一条村道,不仅标准低,且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自从2012年
新乡市财政局和
辉县市
招商局驻村工作队入村以来,先后完善了多项村庄基础设施:2013年协助申请铺设村内公路1200米;2014年争取亮化工程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17盏;2015年实施安全饮水项目,
投资170多万元,建设供水站1处,居民安全饮水得到保障。2016至2017年,还将修复村内原有的4个蓄水池,并重修一个,完工后总蓄水量13000立方,彻底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因地制宜 助力经济腾飞
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蒿地掌村人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脱贫致富成为全村亟待解决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班子经过实地调研,走访农户,多次协商,最终确定了发展工业产业和生态农业的致富方案。
在蒿地掌村,“扶贫春风”受益者比比皆是,村民宋软法2008年分得土地不足3亩,现已是九口大家庭,两对夫妻在村办弹簧厂
上班每人年收入2.4万元以上。留守在家的宋软法老两口在村里成立的农林牧合作社工作,年收入1.8万多元,全家每年总收入达到12万元。村民宋军林,四口之家,将2.4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再通过小额贴息贷款成立弹簧厂,年收入20多万元;王志飞、宋伟霞、宋军华、侯海富等年收入10万以上弹簧行业的后起之秀已超10家。
书记元银贵介绍,蒿地掌村以前一直以弹簧制造、加工为主导产业,具备一定的特色,但由于规模小、分布零散、技术落后等原因,整体实力较差。确定发展弹簧加工这一特色产业后,在多方扶持下,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由2012年的18家增长到目前的40家,成功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走出去”的致富之路,全村90%的家户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而留下来的劳动力则安排在集体合作社工作,年收入将近8000元。目前合作社种植核桃300亩,今年再扩建220亩,8年后进入丰产期,产值将达到220万,比粮食种植增收5倍,由于合作社是全民入股,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将增加2500元。
关注民生 设立扶贫基金
在大部分村民都能脱贫致富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班子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决弱势群体的具体困难上,经多次研究设立了扶贫基金,让全村重病患者、残疾人员、贫困户人人能得到救助和关爱。
闫全喜说起自己一家的变化充满感激之情:“家里三个残疾人,村里为我申请了低保每年4572元,扶贫基金400元,粮食和喂猪收入2000多,加上养老
保险1584,我一年收入8500元,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我的日子好过多了。”
筹建蒿地掌“扶贫基金会”是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的新创举。即村内企业和新乡市财政局职工捐资筹建45万元扶贫基金,每年用基金收益补贴贫困户、残疾人、老年人及国家报销后的大病补助,形成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同时也可有效解决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发展中急需资金的问题。
谈及未来,元银贵信心满满:“我村下一个变化是依托山区林地资源争取三年内开发完成乡村
自驾游项目,村民的居住条件会更加完善,收入将大大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驻村工作队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蒿地掌村必将迎来华丽蜕变,成为太行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贫困山村的蜕变》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511297.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