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城关办事处东新庄村医李芙蓉
□秦友
微风把烹调的香味一阵阵送进东新庄卫生所。还在输液的一名患者看看挂在墙上的表,又看看刚刚输上的一瓶液体,不好意思地说:
“李医生,又要耽误您吃午饭啦。”
“没事儿,吃饭没迟早,治病当紧。”
1969年,还是闺女的李芙蓉在村上做防疫工作。谁家有病人,她背起小药箱不用打听住处,一路小跑就能摸到患者的家里并治疗。
前些年,村里的
女人分娩都让李芙蓉接生。她说:“接生了400多个孩儿,无一夭折。”村民李纪龙的儿子出生后苍白窒息,送医院抢救来不及。“这该咋办?”急得李纪龙团团转。李芙蓉抗着令人作呕的腥味,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几分钟后,孩儿“哇”地哭出了声,一家人个个悬着的心落下了。李芙蓉说:“她接生的孩儿中,有5例苍白窒息,都是用人工呼吸的办法把他们从死神手中夺到了人间。”
李芙蓉对医术精益求精,加上她热情、耐心、细心的服务,赢得了患者们的信任。东新庄周边的三里屯、新桥、花园、西关及常村的患者也慕名找她治病。她一年四季很少能按时吃中午饭,饭菜常常热了凉,凉了热,有时刚到家端起饭碗,患者找上门看病,她放下饭碗问诊、听诊、开方不停地忙活。患者拦住她吃过饭再看病,她还是那句话:“吃饭没迟早,治病当紧。”
李芙蓉是卫生所的“元老”,从不以老自居,有时家里人或亲戚朋友让她看病抓药,一律照价付款,带钱不够她垫上,不拖不欠。她和同事们相处几十年,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不少人大感不解:实底儿内亲,亲兄弟,亲姊妹合伙做生意,或因支出不明,或因分配不公等问题闹到司法部门裁判,闹到分道扬镳。他们非亲非故,搁伙得为啥这么好?李芙蓉深情地说:“理解、包容、支持、友谊,有话说到当面比什么都重要。”
李芙蓉的婆母糖尿病并发脑梗偏瘫在床,大小便失禁,每时每刻都需要人护理。白天由家里人轮流看管,李芙蓉晚上下班后,都由她给婆母喂饭、擦身、按摩、换尿垫。婆母左手拽住她的手直摇晃:“好儿真不如个好媳妇呀。”泪珠儿顺着眼角儿滚落在枕头上。为不误上午8点
上班 ,她每天5点起床,为婆母洗涮晾晒换下的尿垫。直到婆母临终,身上没有一块褥疮。李芙蓉任劳任怨的品格感染着子女和儿媳。他们说:将来妈妈老了,要像妈妈伺候奶奶那样伺候妈妈。
1998年4月,李芙蓉被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国家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健康报》社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远亲不如近邻”。李芙蓉和四邻相处,除了相互帮衬,从来没有因孩子嬉闹、翻腾闲话……闹过纠纷。她的好人缘受到全村人的爱戴。平辈人碰到她先喊姐、嫂后答话;晚辈人见了她姑姑、奶奶叫不停。
李芙蓉对子女要求极严。她的儿子建辉回忆:“上小学时,不小心把教室外窗台上的花瓶碰掉摔碎了。我心里一紧,大事不好,这下可闯祸了,我看四周没人,就急匆匆跑进教室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学回家,找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一脸严肃地说:建辉,你可真长本事啦!碰碎了花瓶不主动向老师认错还隐瞒,这可不是好的行为!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回到学校向老师承认了过错,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表扬我是个诚实的孩子。”
李芙蓉要求子女:“该花的钱不能省,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能花。”子女们为控制花钱大手大脚,购物时除了带够该花的钱,平时身上只装些零钱。勤俭成了她的家风。
东新庄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乐意请李芙蓉的丈夫鹿金明去主厨。村民马学孟说:“不是因为老鹿的厨艺高超,而是他计划周密,只要主家把人的总数跟他一说,他焖的大米饭加上锅巴正好够吃。”
李芙蓉上小学的孙女晚上放学回家,看到30瓦的电棒亮着:“浪费!”随手关掉电棒按明了3瓦的壁灯。
2015年,城关办事处党委、政府,把一块“和谐家庭”的匾额挂在了她家里。
黄昏,李芙蓉送走了最后一个患者。年已古稀的她觉得有些疲倦,靠在椅子上静静地回忆着自己的经历——从医47年了,年轻时不论逢年过节,不论白天还是深更半夜,不论盛夏酷署还是冰天雪地,村民患病,女人分娩,随叫随到。总觉得医生是人命观天的职业,责任重于泰山。二、三十岁时,出诊、加班,不知道啥叫累,怎么说老就老了呢?东新庄的父老乡亲都说我为大家的健康流过汗、出过力。他们没有忘记我。全体党员评我是合格党员,村民们选我当人大代表。我活得无怨无悔……
路灯亮了,外面哩哩啦啦下着小雨。李芙蓉走出卫生所撑开雨伞,清瘦的身影渐渐消逝在茫茫夜色中。
《责 任》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482251.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