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丽凤 王永生
——初夏时节,走进
西平罗乡莲花村,只见宁静的村庄里道路干净整洁,沿街墙壁粉刷一新,几名美术老师正在精心绘制
文化墙,一朵朵竞相绽放的莲花、一幅幅彰显幸福的“中国梦”跃然墙上。
文化墙弘扬了传统美德,传递着文明新风,已成为莲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市
教育局扶贫工作队的到来,俺们村里变化大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牛金锁直夸工作队给该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莲花村位于我市北部太行山区,省级贫困村。全村308户、1025口人,常住人口200余户、500余人。该村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
如何精准发力,帮扶莲花村早日脱贫致富?今年3月初,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后,扎根农村,深入调研,制定规划,真情奉献。同时,市教育局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倾斜,坚决打赢莲花村帮扶脱贫攻坚战。
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关键,涉及每家每户,关乎全村稳定。扶贫工作队通过走访农户、深入调查,掌握了各家各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了贫困户名单82户,并在村委会门口和村广场张榜公示。在莲花村扶贫工作站,墙壁上还悬挂着一张脱贫攻坚作战图,标明了该村贫困人口的相关信息、致贫原因、脱贫措施等。
今年10岁的留守儿童刘瀚祥,三年时间内先后失去四位亲人,只剩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的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在外靠着打零工挣钱,而他自己轮流借住在两个姑奶奶家生活。由于父子俩不在村里居住,村两委难以得知他们目前的具体生活情况。正是在这次精准识别的入户调查中,工作队意外得知了小翰祥的情况,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刘瀚祥在苏门中学就读,随即向局领导汇报,最终刘瀚祥的吃住生活等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和刘瀚祥一样,该村许多贫困户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
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市教育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梳理了帮扶思路,为莲花村制定了具体可行的2016年脱贫攻坚计划:促进4个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落实到位,开展教育资助、技能
培训、文体活动、贫困户就业安置等7个帮扶项目,确保该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民主管理水平、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办暖心事,解百姓忧,是精准帮扶、脱贫攻坚的首要工作。”局长刘建国说。为此,扶贫工作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件件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里:村里路灯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协调资金为该村安装了81盏LED路灯;村里精神文化活动贫乏,协调资金5万余元,抽调教育系统美术教师,绘制100多幅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村规民约为主题的宣传文化墙,倡导崇德向善、明礼诚信的良好风尚;计划新建3至4个文化健身广场,目前正在整修场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变“输血”为“造血”,带村民闯出一条致富之路?市教育局扶贫工作队立足实际,精心谋划,制订了莲花村四年(2016——2019)致富规划:在全市推进“大
健康、大
旅游、大文化”的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赵长城遗址的历史资源优势和天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生态旅游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地
创业致富,力争2020年达到小康标准。
“我们提出了响亮的工作目标——千年莲花生得藕,力争通过文化教育、旅游观光、特色创建、绿色农业等项目的落地,让千年莲花开花、生藕。”扶贫工作队队长任玉保很有信心。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东有莲花不生藕”的俗语,市教育局有能力、有决心打破这一神话。
据任玉保介绍,该村已经选定地址,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协调资金33万余元,将村里的河道地修建成莲花池,搭建起莲花桥,并且在池塘周围种上核桃、李子、日本甜柿、软籽石榴等果树品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务实发展。该局扶贫工作队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正如春雨润物,在莲花村无声绽放,让莲花村悄然改变着模样。
《辉县市教育局精准扶贫帮扶掠影》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410239.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