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斌
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脆响的爆竹……猴年春节,乡村过年的喜庆气氛分外浓。春节期间,笔者在薄壁镇张泉河村过年时,也感受到了阵阵拂面而来的 “新”风,所见所闻,令人不禁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裕,农民过年也讲起了新风尚。
年货礼品 “改头换面”
“今年过年不给老爷子买烟、酒了,我给他买回来了一部智能
手机,以后在外面工作时能从网上常跟家里联系了。”大年廿九,在外地打工的小王才匆匆赶回到了农村的老家。
除了年货,人们走亲访友时所提的礼品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箱箱包装精美的礼品,取代了以前一篮篮的糕点、水果。除了几样必备的礼品外,串门时提的酒已变成了精装的,水果也变成了成箱成提的,人们还会再选购牛奶、果汁等礼品。
“现在的农民也讲究得很,方便、实惠、上档次的东西越来越受欢迎。”薄壁镇一家超市的老板介绍,现在农民买礼品不再只看重价位,他们更关注的是质量和档次。
拜年方式彰显时尚
“老爸,我们给您拜年啦!”大年廿九晚上,薄壁镇南程村的陈姓老人通过网上视频和远在上海的儿子通了话,激动地好久说不出话来。
如今,越来越时尚的拜年方式进入到了农村寻常百姓的家中。随着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初一早上挨家挨户串门磕头拜年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人们更多地选择了电话拜年和手机短信拜年。从大年廿九晚上开始,家家户户的手机响声就开始接连不断,电话拜年的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大年初二是农村走亲访友的高峰时段,笔者在薄壁镇大海乡村看到,骑自行车串门的越来越少了,骑摩托车、电动车的却川流不息,还有不少小轿车在村子里来回穿梭。大海乡村的村民介绍说,村里年前就一下子增加了十几辆小轿车。
劝酒“降温”素质提高
“以往过年回家,我就打怵喝酒,没想到今年春节再没有遭这个罪。”笔者一名在
辉县市区工作的同乡不无感慨地说,农村劝酒风降温说明村民素质的提高。
以往在老家农村,无论大小节令,无酒不成宴席。特别是过年的日子,亲朋好友相聚更是少不了大盅小盏,觥筹交错,而豪爽的村民在喝酒上有个不成文规矩:无酒或少酒款待客人的主家会被视为“小气”,同桌客人对饮时少喝耍滑的会被冠上不实在的“罪名”。因此,以前最难对付的就是主人劝酒了,主人那劝酒的劲头往往特足,若不能让客人喝得脸红耳热、口齿不清那是不肯放过的。而对于主人的盛情,客人往往又不好意思回绝,只好拼着宁伤身体也不能伤感情的心理坚持奉陪到底。正因如此,像酒量欠佳的这名同乡几乎次次被其他人灌得“钻桌子底”,场面上热闹是有了,丢的却是面子。
今年春节,笔者回乡期间亲身感受到,酒桌上喝酒竟然一改以往的“酒风”,喝酒很随意,想喝就多倒一点,不想喝了同桌人也不再硬劝,有的甚至还会劝说:“喝多了对身体没好处,不要喝过量,咱还是多吃点为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们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地改变着:自己费劲写对联的越来越少了,门两边印刷精美、金光灿灿的对联越来 越 多了;喝酒打牌的人越来越少了,筹划来年如何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了;过年呆在家里闲聊的越来越少了,老早就动身开始干活的越来越多了,人们更多地聚在一起讨论致富经验,也共同憧憬着农村的美好未来。
《喜看农村过年新变化》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365643.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