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军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近年来,我市以人才引进为起点,以素质提高为重点,以激活用人机制为突破口,以师德师风教育为抓手,不断强化队伍
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努力打造担当负责的校长队伍、甘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清廉务实高效的机关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新态势。
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的建设,确保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招进来,投身于教育事业,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逐年攀升。特岗教师以及市级教师公开
招聘两条路径,已形成了教师队伍正常补充的运转机制,每年新聘的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师资短缺的需求,为我市教育
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和主力军。五年来共招聘教师1097名。2014年,7名部属院校研究生进入教师队伍,开创我市教育历史人才招聘的先河。
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构建完整的师资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五年来,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培训,完成各级各类教师培训3万余人次,实现了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培训全覆盖,各门学科课程培训全覆盖,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使广大教师在培训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成就自我,真正成为学生教育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学业的辅导者。创新探索教师交流工作机制,8所学校53名教师进行了试点交流,促进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组织开展,3名教师的优质课案成功进入国家资源库。我市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力与美誉度进一步显现,胡桥一初中教师温巧枝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教师张锦文荣获
河南最美教师,2名教师荣获河南省特级教师,5名教师荣获河南省第六届名师,14名教师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0名教师荣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此外,有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176人,省教师教育专家5人,省名师6人,市名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457人,县级骨干教师794人。截至目前,我市858名教师取得副高职称,2751名教师取得中级职称,比率分别达到了12.7%、40.6%。
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幸福感和自豪感,切实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历年来,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持续提升教师待遇,教师人均工资由2010年的2557元提高到2015年的3609元。每年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每五年开展一届教育功臣的评选,“十二五”期间,20名教育工作者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三届教育功臣金、银奖。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率先在全省发放农村学校教师生活补贴,每年惠及3000人,增加财政支出1380万元。从2014年9月份开始,按照深山区学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600元,丘陵边远区学校300元,农村平原学校200元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一月一造册,及时发放到位,部分深山区小学教师最高可以拿到760元,真正做到了待遇留人,广大农村教师安心教书,静心育人。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公开摇号的方式,182名困难教师分配到了专用公租房,彻底解决教师住房紧张,实现了住有所居。认真开展落实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励耕计划”助学项目,13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每人获得了10000元的补助资金,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困境,继续躬耕杏坛。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坚定了广大教师的献身教育的理想信念,培育了教师队伍良好的职业形象和高尚品质,推动了我市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通过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依法从教水平,增强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人格魅力。开展严格的师德考评制度,并将师德考核结果和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以及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以扎扎实实的考评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师德养成,全力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
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宣传,先后开展了“学习张伟,践行焦裕禄精神”“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践行群众路线,学习先进典型”等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塑造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十二五”以来,聘请陶继新、王竑锜、于大成等10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教授来我市作励志师德报告会,与会教师达10000人。2014年教师节期间,举办向张锦文、张青娥、原永、南村镇新村小学老教师群体、课改先锋学校
辉县市胡桥一初中先进事迹学习的“践行群众路线学习身边典型”师德巡回报告会9场,3500人聆听了报告。
《辉县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322298.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