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景斌
走进赵固乡张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着“省级生态村” 的村牌,宽敞整洁、绿化一新的街道,漂亮气派的农家住房,遍布大街小巷的
文化墙,脸上洋溢着甜美笑容的村民,无不让人感受到生态文明乡村的气息与美丽,让人犹如走进了世外桃源。
听说笔者来村里采访,村民们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村里的变化,八旬老党员周传安激动地夸赞道:“村两委班子把村里事儿当自家事儿办,可上心啦,你看俺村里的环境多美啊!”“你们一定要采访采访俺村的张书记,他为全村大事小事可操碎了心!”56岁的村民杨长全接过了话茬。
村民口中的张书记叫张四江,笔者采访时他正好去乡里为一村民办事儿,办完后风尘仆仆地赶回村里,详细介绍了村子这几年的变化情况。张庄村位于赵固乡西四公里处,与冀屯乡益三村相邻,全村总面积96万平方米,现有耕地1200余亩,人口800余人。村两委班子经常利用重要节日到党员群众家里了解民心,化解民怨,解决民忧,从而征得理解,赢得支持。张四江说:“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应该为全村父老乡亲着想,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百姓心齐了,民风正了,气顺了,人和了,经济才能发展,张庄才能富裕。”
“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通过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情体现出来。”前些年,张庄村饮水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群众饮水极其困难;主要街道大部分是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不少地方杂草丛生;村民房前屋后没有排水渠,汛期水淹街头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此种状况,村两委班子把饮水修路和农田灌溉作为头等大事,班子研究拿方案,党员参与出智谋,发动群众多支持。经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为村里硬化道路17000平方米,新打机井8眼、全村机井全部配套、硬化渠道3000米,还架设了深井水自来水管道。“吃水难、行路难、灌溉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让百姓喝上了放心水,走上了平坦路,种上了放心地。
“群众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为了让群众夜间出行方便,生产生活便利,经村两委研究,
投资为村里安装了路灯,修架了桥梁;开设健身活动场地一处,购置了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和好评。如今,每当夜幕来临,广场上欢歌笑语、跳集体舞的场面,已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前些年,张庄村还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开展“干部创先增优、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
培训等方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现在村里共发展塑料大棚60余座,新添大货车10余辆、木材加工厂一处、养殖场3家,村民经济正在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五一”前,村里投资4万余元用于环境绿化,在全村主要街道种植红叶木楠、芭蕉树、月季花、红薯花等风景树苗2万余棵,今冬明春准备进行第二期绿化,将生态绿化工作进行到底。有着1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张四江深有感触地说:“把自己的家乡搞得好一点,是每位村民的愿望,也是我们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村的建设,带动了村里所有家庭生活观念的转变,比如说像家庭卫生和个人形象都有所改变,村民们说话也文明多了。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农村工作,没有能力,行不成;没有实力,行不通;没有财力,行不动。自己没有公心,赢不得民心;不为民操心,难得到民心;不与民交心,难了解民心;自己没有决心,难唤醒民心。”
“阳光总在风雨后”。10多年来,在张四江这个“好当家”的带领下,张庄村村容村貌、村风民风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1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社会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2014年还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赵固乡张庄村新农村建设掠影》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269702.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