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吴村镇南常务村的村民经常会凑在一起聊天,每次话题总会聊到一个人,他就是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46年的任振现。村民们一直搞不懂,已经70来岁的高龄怎么有那么多精力,每天在村里走访,有那么多时间与村民沟通。对于村民们的这个疑问,任振现告诉记者:“农村工作是连接村民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干好了农村工作,才能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
46年来,任振现舍小家顾大家,身体力行为干部做榜样、全心全意为农民办实事,带领全村人民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建小康文明村。
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农业经济
南常务村有163户居民,650人,1000亩耕地。上世纪70年代,卫河年年秋季发生洪涝灾害,大片农田被淹,庄稼收成不足以糊口,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任振现便经常开办党员干部学习班,召开群众会,在带领群众修渠筑堤、治洪治涝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土地有了足够的农家肥源,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南常务村实现了亩产吨粮的目标,并多次受到县、乡两级政府的表彰。
1982年,任振现多次奔波于农科研单位,带头引进麦棉套种新品种——中棉10号,改变了单一的种粮观念,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使村民向经济发展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种植的变革促进了南常务村的农业发展,百姓的收入提高了,但仅限于脱贫。经深思熟虑,任振现根据村里的地理条件,结合外地的成功经验,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蔬菜,畅销
获嘉、
辉县,使村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给每户带来了不凡收入。
“支书在俺村四十六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为村里的事业鞠躬尽瘁,甘当俺们的老黄牛。俺村有今天,任书记出力气、想法子,可真没少费心呀。”在南常务村一提到任振现,群众都赞不绝口。
实施工业强村 发展民营企业
面对农业的大发展,任振现并没有停滞不前,他对南常务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民营企业,走工业强村之路,让百姓迈进小康生活。
1980年,南常务村建起了第一家作坊式电话线厂。随着电话线的投产,南常务村拥有电话线加工厂20多家,全村有100多人从事电线加工,60多人常年在外搞推销,南常务村逐渐成为一个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电话线专业村。
到2000年,电话线加工市场达到了顶峰,用户已经饱和,效益日趋下降。为了企业的发展,任振现带领各企业负责人到外地实地考察,最后看中了棉纺加工企业。2001年豫华纺织竣工投产,成为南常务村第一个大型
投资企业集团;2002年,任振现又动员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共同兴建了鑫海纺织厂;2003年,又自己投资兴建了金光铜业责任有限公司。
这种走出去的方式,铸就了南常务村的辉煌。目前,该村企业实现年产值2.5亿元,上缴税金300万元,人均产值38.5万元,人均税收4500多元,拥有工人1300多人,村里的就业人员达到90%,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外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弘扬敬老之风 传承中华美德
“任支书在任这几十年,村里变化真的很大,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拿小轿车来说,我们村160多户人家,现在将近150户都有了轿车。”村民陈保荣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任振现还不忘抓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组建业余文艺、歌舞表演队伍;每年年关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开展“模范公婆”、“模范子女”、“模范儿媳”评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
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精神品味。
46年风雨兼程,换来今天日丽和风,更是换来荣誉连连。该村在任振现的带领下荣获
新乡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集体荣誉。任振现本人也被评为新乡市“双强”党支部书记和新乡市劳动模范,第二届“最美辉县人”的评选中被评为“最美村官”。
《记吴村镇南常务村党支部书记任振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264343.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