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郊口地处我市西北部深山区,位于山西、
河南两省的陵川县、壶关县、
辉县之三县交界处,这里是辉县市有名的贫困深山区。原先有72个自然村、4000多口人,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和举家外迁,现在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常住人口也仅在1000口左右,而且大都是家庭贫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三郊口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也由原来的近千名,减少至目前的70余名。就是这样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今年已经55岁的老教师刘新群却在这里守望了37年,并继续守望着。
上初中的时候,每天要跑二十多里山路到外村去上学,深知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苦,当时就萌发出一种愿望,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山村教师。”刘新群说,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愿望,1978年,高中毕业后的刘新群主动回到了他的家乡雁翅口当上了一名深山区民办教师。
雁翅口学校坐落在村里一个石桥上的破庙里,这里除了中间新修的小庙,石头砌成的教室还基本上保持着当时的原貌。刘新群告诉笔者,从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就在这个教师给学生上课了,当时学生来自周围的六个自然村,最远的有四五里地吧。在这里,他一直担任两级或三级复式班教学,几名教师还数他这名高中生学历高,学生的素质更是不言自喻。面对这种现实,刘新群明白,学校条件他无法改变,但提高教学质量他满有信心。他刚到校接的是一个二、五年级复式班,班里差生多,其中五年级刘红兵、靳全付两名学生连乘法口诀都还不会背,怎么办?他查找原因发现,不是这些孩子脑子笨,主要是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差,家长不重视,因此他便对这些学生另开小灶,因材施教,比如对刘红兵、靳全付两名同学从一年级数学补起,利用晚上、假日时间为他们义务补课,一年时间补完了小学五年课程,使他们以中等成绩顺利升入了初中。功夫不负有信人,他在这所小学十多年,所任班级、所教学科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深受领导的信任、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2000年,刘新群被抽调到更为偏远的孙石窑初中教书,家里伺候老人、杂事料理、打理农活儿,全都交给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他儿子因出生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治疗,但他因离不开学生,直到孩子五周岁病情加重了,学校领导强行把他的课临时调给了别的老师,他才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医院做了心脏手术。1992年春他骑自行车回家被摔成轻微脑震荡,只住了三天医院,就执意带着药回到学校。妻子任黄妞却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山沟里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有出息,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1998年,三郊口率先在
新乡市实行山区学校合点并校,成为新乡市第一家寄宿制学校。由于寄宿的孩子年龄小,他除了担任班主任、教语文课、承担教学教研、课题研发和教导处等多项工作外,每天都要过问学生饮食起居,为生病的学生烧水喂药,还想方设法求助爱心人士为学生配备生活学习用品,解决家庭困难的学生生活难题。
三郊口学校的学生多为贫困生、留守儿童,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关爱贫困生、留守儿童成了学校的一项主要工作。 刘新群2009年担任校长后,对学生家长做了承诺:学校不收学生一分钱!近几年来,他想方设法求助爱心人士资助学生,为每名学生配了两套校服,两套棉被、被罩、床单,一套褥子、床垫、枕芯、枕巾,还有洗脸盆、毛巾、牙膏牙刷、棉托鞋等生活用品和字典、笔、本等学习用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因为吃住在一起,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爷爷,学校的老师们也非常佩服他,李卫国老师这样评价他:“他就像一条老黄牛一样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为了探索山区寄宿制
教育模式,他潜心钻研,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带头上示范课、听课、搞课改,克服重重困难,大胆实践,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山区寄宿制小学办学新路子,多次荣获河南省骨干教师、新乡市“奉献杯”先进个人奖、观摩课一等奖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为了提高业务能力,他挤时间自学函授本科
文化,阅读了大量教育理论、教育名著,写出了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得省、市、县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2006年三郊口初中并入南寨乡中心校。按照他的条件,他完全可以走出大山沟有一个更好的舞台,可是他依然选择了留守,因为这里还有因家庭贫困而走不出去的山里孩子。
“三郊口学校的条件是艰苦些,但是我在这里三十多年,已经很习惯了,只要三郊口的孩子需要我,我会坚守到底。”37年的呕心沥血,37年的执着守望,刘新群用信念和坚毅在太行深处谱写了一曲山区教师无私奉献的篇章。(刘文君)
《记辉县市三郊口学校校长刘新群》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250784.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