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笔者驱车来到
辉县市高庄乡白道村,沿路只见一片片碧绿的冬桃林很是显眼,林下花生、红薯、蔬菜等作物长势喜人。村内多彩的
文化墙、干净的水泥路、整齐的居民房,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白道村在辉县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支持下,认真梳理发展思路,建立“项目清单”,先后协调项目资金40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铺设管道1.5万余米,建成自动饮水系统,解决全村566人和100多头大型牲畜的饮用水问题;争取项目资金45万元,修渠5600米,实现全村耕地引水灌溉;自筹资金30万元,打成475米深井一口,解决浇地难的问题,确保农田灌溉。
白道村已经今非昔比。“以前,百姓来办事连坐的地儿都没有,通知群众开会都不愿来。现在村委会办公环境改善了,村干部的作风也改变了,开个会座无虚席。”村党支部书记冯正军说。之前,该村一直借用“校点布局”留下的空教室办公,因年久失修,房顶渗水,墙体、地面破烂不堪。2014年,村里自筹资金,将破败的教学楼改造成宽敞明亮的办公楼,按照村级便民服务站的要求升级、改造办公环境,方便了老百姓办事。有了阵地,就给干部群众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白道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堡垒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要想富,先修路。白道村党支部从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高度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渠道争取项目资金46万元,结合新农村建设完成了2840米村内水泥路铺设。如今,每家每户的大门前都是平坦的水泥路,无论是骑着摩托车进城,还是开着三轮车下地,都非常快捷方便。70多岁行动不便的李美英怎么也没想到干净的水泥路能通到自己家门口:“你看我走路都要靠拐棍,路好了,下雨天我也敢出门了。”
白道村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再自筹一部分,将村委会大院和村内一片空地整修建成文化广场,广场上建起了拉环、太极轮、双杠等健身设备。村民郭长江说:“农闲时候,就会过来玩一玩,到了傍晚,这里的人气更旺!”
发展是硬道理。白道村坡地多林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两亩,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小孩多,如何发展当地农业经济,是摆在村支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村“两委”经过反复论证、实地调研,最终决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冬桃种植项目。为打消村民的顾虑, 2014年每棵树苗村里补助6元钱,鼓励村民种植冬桃,今年每亩地补助500元,村民还可在苗间套种低矮作物,村里还联系了市林业局科技人员上门指导,确保村民把这种果林种植好,得到好收益。
目前,全村冬桃已从最初的80亩发展至150余亩。在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该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研究决定,协调资金20万元,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确定以养羊、养猪为主,计划发展牲畜2000头。该村还依托当地山地资源,引进成立了永新建材有限公司,每年给村里上缴20万元,安排剩余劳动力50余人就业。
“今年我们村还计划自筹10万元打第二眼机井,逐步实现人畜安全饮水全覆盖;再修1.71公里道路,实现村内路面全面硬化。”冯正军规划着接下来的工作,信心满满。 (翟林杰)
《高庄乡白道村:走在幸福大道上》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230812.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