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新乡新闻 > 辉县市新闻 >

郑永和与尖山洼的故事

[摘要]□杨德武 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书记。三书记指的是焦裕禄、杨贵、郑永和。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在给《郑永和》一书作序时,对老书记郑永和的高度评价。 郑永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县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他带领全辉县人民劈山凿...

□杨德武

  “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书记。”三书记指的是焦裕禄、杨贵、郑永和。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在给《郑永和》一书作序时,对老书记郑永和的高度评价。
  郑永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县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他带领全辉县人民劈山凿石,修渠造田,书写了“辉县人民干得好”的绚丽篇章。1989年,68岁的郑永和“退而不休”,回到家乡组织起以前的老同事、老部下,成立了老干部服务队,坐镇尖山洼,放眼全辉县,为山区群众治果树病虫,修渠筑路,发挥余热,致富百姓。但是,郑永和重返太行山,绝不仅仅是为了治虫。 一个共产党员不在于有没有职位,只要他心里装着人民,他所干的事就会成为千万人拥戴的事业。
  1991年春,郑永和老书记带着几个老同志在深山治虫时,看到尖山洼革命老区的群众依然过着人畜缺水的困苦生活时,虽已年过七旬的他,毅然决定即使上天入地也要为群众弄来水。于是,老书记多方奔走呼吁,寻求社会各方支持。1999年,辉县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北干渠。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经过三年苦干,北干渠工程顺利竣工,它穿越了15个山头,11道河沟,全长37.68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辉县东北部山区百姓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老干部服务队这种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共产党宗旨的体现,是“辉县精神”的再现,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颂。
  1998年8月,中央电视台以老干部服务队为题材,播出专题片《太行不老松》;10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和曾于70年代常驻辉县的新华社记者、《瞭望》杂志主编陈大斌也申请加入老干部服务队,他们撰写了长篇通讯《老书记和北干渠的故事》以及评论员文章“三讲好教材”,1999年6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后,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干部服务队活动服务中心成了党政机关艰苦奋斗的教育基地,周围数县市相继学习,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上说郑永和组织的老干部服务队“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成绩之著,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都为平岭村发展“红色经典”旅游打下了好的基础。
  吃水不忘挖井人。郑永和老书记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尖山洼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老书记奋斗的足迹。方山脚下的蓄水池,逶迤环绕在太行山腰的北干渠,通往深山的益民洞,连接市区平坦的柏油路,还有当年老书记亲手培植的桃树、杏树、葡萄树……老书记留下的财富,如今都成了山里人的摇钱树。 人去物存,睹物思人,留名青山,功在千秋。站在方山脚下郑永和塑像前追思,“人民永和”绝非偶然。

《郑永和与尖山洼的故事》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21667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