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环保门槛”、创建生态村镇、雷霆出击、保护环境……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攻坚战役,是我市人民亮出的一张张“绿色王牌”。利剑出鞘,重拳治污。天蓝了,山青了,水绿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让共城大地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提高“环保门槛” 换来山清水秀
“去年,客商王先生来到我市
旅游观光,被优美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随后,王先生与政府联系,表达项目
投资的意向。但是,当了解到相关项目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时,政府婉拒了王先生的投资意向。”市环保人员谈起了去年项目投资时发生的事情,“去年,我们先后否决、劝退不符合产业政策或选址不当项目6个,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的产生。”
不要污染的GDP!这不仅是我市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明确目标,也是我市人民对蓝天碧水的深情拥抱。 发展经济,环保先行。近年来,我市把提高“环保门槛”作为保护环境的第一要务,严把企业准入关,禁止在源头区域兴办任何消耗木材型和有污染的企业,拒绝引进有污染、能耗高等不利于环保的项目。企业在立项之前,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严格审批,达到环保标准才准许开工。在企业开工后,市环保局以重点企业水污染源和污染减排为重点监管对象,采取夜查、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强工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12369”环保热线运转管理,建立了信访案件每周例会分析制度,定期研究污染隐患、制定防控措施,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创建生态村镇 打造“绿色银行”
“靠山不吃山,我们常村现在发展旅游业,很多城里人都跑到常村来休闲旅游,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在家门口就挣了钱,这得感谢政府的支持啊!”在常村镇五龙山游乐园附近摆摊的常东村村民张明海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们常村开展生态村镇创建活动,57家石料厂被整合,污染企业被关闭,一批批没有污染的高科技企业来到了我们镇,镇里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绿化了凤凰山,开发了五龙山响水河,建成了响水河水上乐园、五龙山滑雪场、易丰阳农庄……既优化了生态环境,又致了富。”常村镇工作人员说起镇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常村镇的变化只是我市开展生态村镇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充分激发群众护源绿化的热情,努力实现源头生态优化与增收致富“双赢”的目的,一个个国级、省级、市级生态村镇先后创建成功,让我市的山野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同时,加大力度进行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治乱、治脏、治污,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如今,一个个整洁卫生的现代化村庄成为共城大地上的颗颗明珠,璀璨夺目。
雷霆出击 环保卫士永远在路上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总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工厂里、田野上、街道中,都曾留下他们战斗的足迹……他们,就是冲锋在环保一线的环保卫执法人员,用心血与汗水书写着忠诚,守护着
辉县的绿水青山。
2015年4月,他们排查涉水企业29家、入河排污口18个,依法查处超标排污企业4家;在两条出境河增设了10个监测点位,对每个监测点位及29家涉水企业每天取样监测2次;排查重点涉尘企业236家,已责令停产到位119家,依法对9家制砖、5家碎石、8家钙粉、1家制沙、1家铸造、1家磨具加工、1家涉尘堆场下达环保行政处罚,对27家存在违法行为的涉尘企业正在调查取证…… 一个个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从不低头从不折服,挺着腰杆像战士一样时刻保卫着我们生活的这片天地。他们雷霆出击,保护环境,永远在路上。
空气好了,水清了,生存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晨,在街头公园、在村镇乡村,到处可见晨练的人们,呼吸着清洁、新鲜的空气,年轻人喜欢跑跑跳跳,老年人愿意打打太极遛遛弯:“看着清清的水、绿绿的树、蓝蓝的天,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看到这些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真是哪好也没有自己的家乡好。”
《辉县市环境保护工作纪实》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205067.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