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市劳动模范、仓房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周学文
□ 秦珩 通讯员 王大超
周学文,1978年生于
南阳市
淅川县马沟村,是
河南所有移民村中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迁安前曾任淅川县清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1年他千里迢迢从豫西南迁至豫北
辉县,由淅川县仓房镇仓房、刘裴、马沟3个行政村部分移民群众组成一个新的移民村——仓房移民新村,周学文就担任这个“三合一”的移民村党支部书记。
短短3年时间,周学文和村“两委”把仓房村打造成全省移民系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和“强村富民”的标兵,他自己也被评为全省移民迁安工作先进个人和省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外村搬迁:顾国家、当“孝子”,冲锋陷阵
周学文本该2011年第二批搬迁,但在2010年第一批迁安会战中,他便作为移民迁安代表被县、乡抽到第一批搬迁的磊山村一个村民小组做协调服务工作。安置对接、新村选址、房屋设计、项目招标、工程进度、用地划拨、群众工作、协调联络,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外村党支部书记干得有声有色。
2010年6月18日,正在忙碌的周学文突然接到镇领导的命令,让他立即赶到磊山村另一个村民小组去处理一个突发的棘手事件。原来这个小组的群众王某凌晨在自己家的断壁残垣中捉鸡时不慎撞破脑袋急患破伤风而亡。王氏家族有20多户要6月20日全部搬迁,却遭遇了这一从天而降的祸端。周学文一方面自掏腰包拿出8000元现金送到王家,另一方面抽调15个人轮番耐心地做好王某父母及其爱人、子女的安抚工作。6月19日下午将王某埋葬完毕,连夜将王某的父母妻儿扶送到搬迁现场,使他们准时在6月20日凌晨和全村人一起出发,迁至新家园。至今,王某父母见人就夸:“学文真比俺的孝子们还亲!”
本庄移民:舍小家、当“孙子”,鞠躬尽瘁
2011年初,第二批大规模移民工程启动。忙着搬迁别人的周学文家也属于搬迁范围。淅川县老家镇政府对面有他的批发部,还有两辆车跑出租,生意都不错,收入也很可观,若举家外迁,学文的损失可想而知。此时,村里很多群众扬言:“如果学文不去,我们不搬,看谁有办法。”
周学文在千方百计做好家人和亲戚思想工作的同时,组织大家到迁安新址考察调研,看到即将落脚的第二故乡政策优惠、交通方便、邻近市区、经济发达、便于就业等有利条件,并通过党员干部、群众骨干做好每家每户、每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对村中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搬迁问题做出特别安排,小车送、担架抬,比儿孙们想得都周到。在周学文等党员干部的精心组织和影响带动下,2011年6月30日一次迁安成功,实现了顺利搬迁、平安搬迁、彻底搬迁、和谐搬迁。
异地他乡:建新家、当“傻子”,呕心沥血
周学文常说,村官难当也好当,只要没有私心、甘当“傻子”、一心为民,就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周学文创造并推广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聚百家力”的零距离工作法,并通过多种渠道、形式、方法对群众进行以“爱国奉献、四海为家、团结奋斗、和谐稳定、二次
创业、建设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专题
教育,分批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刘庄、唐庄、回龙、裴寨、南李庄等典型学习考察,奠定了发展致富的思想基础。
实现梦想:为大家、当“主人”,屡建功勋
干部过硬勇担当,强村富民有希望。2012年仓房只有16座香菇大棚,2013年就发展成了47座,现在增至74座。他们准备再建75座新型香菇大棚,届时年销售额至少在4500万元以上,年利润约750万元。
如今,仓房村已从2011年迁入时的人均年收入3600元发展到2014年人均年纯收入16500元。熟悉这个移民村的人都说,周学文和他的仓房人,有一种心态,那就是做人很知足,做事不知足,生活很知足,事业不知足;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懈怠、永不歇息、永不止步;有一种魅力,那就是充满朝气、一身正气、干事大气、让人服气。
《甘当水脉“起搏器”》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xiang.yuduxx.com/huixian/167966.html,谢谢合作!